-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2:33 点击次数:149
铁链锁忠骨:方志敏烈士遗骸发现始末
1957年的春天,江西南昌下沙窝一处新厂址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。突然,工人们的铁锹挖出了一具遗骨,更令人震惊的是,遗骨的脚踝上还套着一副锈迹斑斑的铁镣。这个意外发现,揭开了一个尘封22年的革命烈士之谜。
贫寒少年的革命之路
1899年8月,方志敏出生在江西弋阳一个贫苦农家。8岁才得以入学的他,仅读了四年书就因家贫辍学。但这位聪慧的少年并未放弃学习,白天干完农活后,他总会在油灯下苦读。乡亲们都说:这孩子是块读书的料。
17岁那年,在乡亲们的资助下,方志敏终于重返校园。在这里,他接触到了新思想,人生轨迹彻底改变。1922年,他在上海结识了陈独秀、瞿秋白等革命先驱,并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。这段经历成为他革命生涯的重要转折点。
革命岁月中的生死抉择
大革命失败后,方志敏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。1930年,在一次转移途中,怀孕八个月的妻子廖敏行动不便。方志敏忍痛将妻子托付给当地老乡,这一别就是四年。临行前,他掏出了全部积蓄感谢老乡的收留。
1934年,红十军团在怀玉山遭遇重围。本已突围成功的方志敏,为营救战友毅然返回险境。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,警卫员魏灿发叛变投敌,出卖了方志敏的藏身之处。当国民党士兵找到饿晕的方志敏时,惊讶地发现这位共产党大官身上除了一支钢笔和怀表外,竟身无分文。
展开剩余45%狱中的最后岁月
被俘后,蒋介石亲自下令劝降。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,方志敏只回答了八个字:努力到死,奋斗到死。在阴暗的牢房里,他写下了《可爱的中国》等不朽著作。看守所长凌凤梧被他的气节感动,偷偷为他更换了较轻的脚镣——正是这副脚镣,在22年后成为辨认遗骨的关键证据。
1935年8月6日,阴云密布的下沙窝刑场,方志敏从容就义。据目击者回忆,行刑前他沉默良久,最后平静地对刽子手说:你可以动手了。
22年的等待
方志敏牺牲后,遗骨下落成谜。1957年,那副特殊的脚镣终于让烈士遗骸重见天日。经过凌凤梧指认和法医鉴定,确认这正是方志敏的遗骨。1964年,毛泽东亲笔题写方志敏烈士之墓,但直到1977年,烈士遗骨才正式安葬。
方志敏的妻子缪敏在丈夫牺牲后,独自抚养子女长大。当有人劝她改嫁时,她总是摇头拒绝。她的孩子们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,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材。2018年,女儿方梅在回忆父母时说:母亲说父亲很可爱。
这具带着铁镣的遗骨,不仅见证了一位革命者的铮铮铁骨,更诉说着一个关于信仰、牺牲和坚守的永恒故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